• 实验简介
  • 实验教学目标
  • 实验课时
  • 实验原理
  • 实验教学过程与实验方法
  • 步骤要求
  • 实验结果与结论
  • 面向学生要求

本实验采取虚实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为学生提供基于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早期传播的实验教学情境,通过四章内容、六大操作子系统、六大评价维度,让学生以虚拟的“我”的角色回到历史“现场”中,与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者一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筹备创建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并与一些虚拟的小人物对话、互动,进行思想交流,体验和感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艰辛历程,并在复杂的历史情景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3-5-1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相比传统上课形式,教师不再单纯地讲解或单向地输出,而是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知识预习、在场景中进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独立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师则负责观察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操作方法等指导,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工作具体包括:实验前的引导;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实验后的辅导答疑、评定学生实验生成的实验报告,并给出指导建议。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历史场景进行知识学习,体验和感悟革命先驱早期如何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清楚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在山东落地、生根、发芽和成长壮大的。各环节实验是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等教学手段往复交错中进行。具体实验方法实施举例如下:

1. 实验前的学生课程准备阶段

(1)学生在操作虚拟仿真实验之前,要提前在课外阅读,预习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的著作和革命经历,以及中国新文化运动等内容。

(2)在进入实验前,老师要把实验课程的课程前期历史发展方位讲清楚。然后,进入实验过程阶段。

2.学生线上实验阶段

(1)实验操作练习

第一,学生登录网页,在线上先进行实验知识学习,熟悉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目的以及考核要求。

第二,按实验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步骤练习,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

(2)实验学习过程

在完成基本操作知识学习后,学生即可直接进入实验操作,学生可选择“国民请愿 率先抗争”“五四潮起 新的觉醒”“创建学会 传播马列”“参与建党 伟大开端”四章中任意一个学习。在每一章内容中,学生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第一,主线与支线内容。学生通过主线剧情推进,在与关键人物对话中选择不同的对话选项,学生可以通过触发与配角的对话,了解到当时历史背景下不同阶级阶层人物的所思所想,并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选项,达到改变配角阵营的目的。

第二,发展阵营同盟。场景中的每一个配角都有系统预设好的姓名、身份、阵营。阵营分为进步、中立、保守三类。学生在与不同的配角人物对话过程中,有的配角人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有的没有接受,接受的视为发展阵营同盟成功,否则视为失败,阵营系统会根据发展同盟者的数量,给出不同的评价分数。

第三,物品收集、阅读与赠送。学生要在场景中触发物品,查看物品介绍,了解当时社会上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的有关情况,并收集到“我的物品”包中。学生可将搜集到的物品,根据内容不同,分析应该赠送谁,以增加双方的好感度。实验会给出不同的评价分数。

第四,知识问答。每章结尾部分,有5道考核题需要学生回答,共计20道考核题,学生可以通过单选、多选等多种类型的考核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系统记录答题情况并给出不同的分数。

第五,线上互动。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发起提问,参与实验的学生或者指导实验的教师可以实时回答提出的问题。

第六,实验报告生成。在实验操作完成后,系统后台自动生成考核成绩,学生可查看并下载成绩。

3.实验考核阶段

(1)过程考核。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包括剧情触发操作、发展阵营同盟操作、物品收集操作、物品赠送操作以及知识问答操作,每一步的操作最终都会计算在最后的分数当中,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过程考核的结果除了分项分数以外,还将以荣誉勋章的形式呈现,分为若干个等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2)多维度评价体系。①主、支线任务评价维度:本项目除设计主要场景完成主线任务外,还安排了众多支线场景。主线、支线场景任务完成的情况,是评价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维度。②物品收集评价维度:将历史知识点嵌入物品中,系统会根据学生阅读时长,评价学习情况,避免了简单收集。③人物的好感度评价维度:学生对收集的物品可以赠送给列表中的任何一个人,但根据内容经过思考赠送给比较恰当的人,评价的分数会高一些。④配角阵营评价维度:学生在与不同的配角人物对话过程中,有的配角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有的没有接受,接受的视为发展阵营同盟成功,否则视为失败,阵营系统会根据发展配角成功与否的情况,给出不同的评价分数。⑤知识问答评价维度:每个章节结束,需要学生回答5道考核题,四个章节共计20道考核题,学生可以通过单选、多选等多种类型的考核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⑥隐藏勋章评价维度:过程考核的结果除了分项分数以外,还将以荣誉勋章的形式呈现,分为五个等级,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加学习的兴趣。

(3)结果考核。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结果是课程考核的主体,另外还包含了心得体会撰写分数,以便于更加准确衡量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最终,结合两者评价,给出实验成绩

4.师生沟通、辅导、答疑阶段

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发起提问,参与实验的学生或者指导实验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线上回答,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无死角的教学环境,全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能力。

image.png


传统实验教学通常只是老师单纯的理论讲授,道理是在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中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只需要简单了解计算机操作方法,就可以回到历史“现场”,采用交互性操作,在历史场景中感受和体验,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在点击问答或虚拟动画展示中呈现,学生在轻松的点击操作中,就完成大量传统课堂上教师需要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度。

3-5-2 实验方法

实验根据课程特点和虚拟仿真对象的具体特点,综合采用观察法、控制变量法、代入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实验方法。

1.观察法:学生开始实验后,会碰到很多的主要历史人物和次要历史人物,由于系统采用开放式设计,学生以虚拟的“我”参与到与历史人物的对话、跟随历史人物从事各种活动。历史人物从事各种活动中会用到各种条幅、报纸、书籍等物品,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搜索,找到这些物品并赠给任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情感交流的效果可以推动剧情线的发展,学生会逐步感受到不同的历史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做出的决定、以及每个决定最后的结果。

2.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选择阵营、自主选择物品赠送,打破固有的学习模式,每个学生的结果可以不一样。使学生真正的作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再现法:以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为原型进行仿真还原,使学生有极强的沉浸感。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沉浸在历史的环境中,真正感受到革命先烈当时的情感,从思想政治理论升华到思想政治实践的层面。

4.比较分析法:物品搜集、剧情触发、人物好感度都有对应的分数,分数最终会换算成比例计算到最后的总分数中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来,学生可以看到每个分项的分数以检查自己的操作是否完整,并和同伴进行比较交流。